广州军区某旅一营营长李长勇从没有开过战机,但他“驾驶”的无人机数百次在天空展翅飞翔。
今年4月的一天,寂静的罗浮山脚下,一台新型无人机静卧在发射架上,昂首待飞。
迎着众人怀疑的目光,李长勇走上指挥席。大家的担忧不无道理:厂家给出的新装备战斗力生成周期是8个月至1年,该旅2月份才列装新型无人机,李长勇能把它送上天吗?
“5、4、3、2、1——点火!”无人机拖曳着修长的火焰,稳健地飞上蓝天,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数分钟之后,战场影像和数字信息像雪片一样传送到地面接收站。闻此消息,厂家发来了“首飞成功,再创辉煌”的贺电。
知晓内情的官兵知道,无人机操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爱琢磨的李长勇经过长期摸索,将无人机操控分解为“5大步骤129个环节”,并创造性地绘制出“参数检查记录表”,将无人机训练规范化。他所在部队训练效益成倍增长,10余家兄弟单位先后慕名聘请他担任“飞行顾问”。
李长勇“百里之外救战鹰”的故事,更是让人敬佩不已。
前年金秋,时任连长的李长勇参加一次大规模实兵对抗演练。激战正酣,对手突然实施强电磁压制,连队一架无人机的航迹消失,各类飞控导航仪表全部“归零”。
数十公里外的指挥方舱内,操控手们人人揪心:这样下去,无人机难逃撞上山头或坠毁的命运!
紧要关头,李长勇面不改色,迅速在地图上标示出无人机消失时的方位、高度、速度等数据。然后,从操作员手中从容接过操纵盒,熟练操作:右转、拉升、平飞、再右转……数分钟之后,综合测控机柜发出“滴、滴”的连续告警声,无人机回波的亮点出现在显示屏上。绕场、停车、开伞……一朵洁白的伞花绽放蓝天,价值数百万元的无人机平稳落地,毫发未损。
过去,无人机伞降回收需要一大片平整场地,但实战条件下,这无疑是一种奢望。能不能大范围缩小无人机伞降场地?经过探索,李长勇自创出“小场地伞降回收法”,将无人机回收场地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18。2011年10月,在某丘陵地带执行演习任务时,李长勇将无人机平稳降落在一小块草地上,令观战的各级领导拍案叫绝。
战场无定势,古今无同局。李长勇沉浸在无人机训练的“深水区”,先后解决了无人机“双控双飞”等难题,并创新无人机战术运用10余项,总结组训方法20多种。今年9月,他编写的《无人机战斗实施规范》被纳入全军院校教材。
精兵礼赞
秦 超
李长勇,从未穿过飞行服的“飞行员”,脚踏大地驾驶战鹰穿云破雾、俯瞰河山。有你,机翼掠过哪里,指挥员的视距就延展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