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歼-15舰载战斗机从辽宁舰滑跃起飞。张 凯摄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用浪漫想象说明:没有足够深厚的积淀,船再大也无法航行,鸟的翅膀再大也使不上力气。
舰载战斗机被称为航母之翼。在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戴明盟看来,自己成长背后的因素就像是鲲鹏翅膀下的水和风,共同托举舰载战斗机飞翔。
“我幸运地赶上了海军推进转型建设、大力发展航母事业的大时代,完成了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任务,又作为舰载机梯队的带队长机参加了胜利日阅兵。”戴明盟动情地说。
一名试飞英雄成功的背后,是一批体现大国实力的“国字号”“军字号”重大工程。戴明盟的成长始终与国家、军队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身上,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凝聚着三军将士的强军梦!
一名舰载机试飞员的培养与一支新型作战力量的诞生——
“我是试飞团队的一分子,也是中国海军强大起来的见证者”
戴明盟忘不了西方国家有些人的揶揄:你们的航母就是一条旧船,没有舰载机;就算有了舰载机,也飞不上航母。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交付入列,同年11月23日,戴明盟驾驶歼-15舰载战斗机成功实现首次着舰起飞。
辽宁舰交付才2个月,舰载战斗机就完成阻拦着舰,这种进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海军成立64周年纪念日那天,外国驻华武官应邀到海军机关听取中国航母建设有关情况,休息期间,有外国武官问道:你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我们是努力做到的!”海军司令部一位领导这样回答。
这看似幽默且轻松的回答,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戴明盟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一切从零开始的无奈——
舰机适配性试飞初期,辽宁舰仍在船厂续建,战机还在厂里调试,试飞训练场地正在施工……
缺人才缺装备缺器材,无经验无教员无教案!“没事,我们边施工建设,边研制生产,边试验试飞,边培养人才。”面对重重困难,戴明盟这样回答。
先向国外学,学了一段时间发现走不通,试飞团队就结合自身特点去探索,从航线、高度、方向、速度、油门开始,一点一点摸索,终于研究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上舰方法。
使命催征,为确保航母交付和舰载机着舰的时间节点,团队实干加苦干,白天加黑夜,“常常忘记今天是星期几、只问明天能否飞行”,硬是给计划时间打了个“五折”。最硬气的是,5名试飞员同时用这个方法上舰,全部一次性成功,证明了上舰方法的科学性,也积累了丰富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培养经验。
2013年5月10日,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组建成立,这是海军第一支舰载航空兵部队,也是航母战斗力的核心部分、海军新型作战力量的代表。它的组建,标志着人民海军战斗序列又多了一支新型力量、航母部队战斗力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我是试飞团队的一分子,也是中国海军强大起来的见证者。我们成立虽晚,但起点很高。”戴明盟说,海军首支舰载航空兵部队由舰载机飞行部队、机务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有歼-15舰载战斗机、教练机以及多种型号的直升机,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都是层层筛选的尖子,都飞过至少5个机种,三代机飞行时间均超过500小时。
2014年底,我国自主培养的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成功完成舰上起降并通过航母资质认证,新一批飞行员的梯次培养训练有序推进,为这支部队源源不断补充着新鲜血液。
从一名陆基三代机飞行员,成长为舰载战斗机试飞员、航母着舰指挥员、飞行教员,并走上海军首支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岗位,戴明盟的成长道路,正是这支新型作战力量从无到有、拔节成长的最好见证!
一名舰载机试飞员的成功与一个军种转型建设的成就——
“没有海军的大转型大发展,就托不起舰载机起舞的平台”
一提到舰载战斗机着舰,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刀尖上跳舞。
对于这句话,戴明盟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说驾驶舰载战斗机是在刀尖上跳舞,那么航母就是这个刀尖,相关配套工程就是刀身,海军大转型大发展则是那厚实的刀把。”
“我只是刀尖上跳舞的一个代表,刀尖的背后才是最有力的依托。”戴明盟的话,带出了“刀尖”背后那些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多复杂?让事例说话——
决定舰载战斗机能否成功着舰的那根阻拦索,远远看去只是一根细绳。然而在它的背后,在飞行甲板下面,是庞大的阻拦机舱,里面布满了滑轮、液压、控制等大型设备。
阻拦索只是舰载机着舰起飞的系统之一,除此之外航母还有光学助降、起飞、塔台、着舰指挥、航海、舰面保障等多个系统。航母出海,需要驱逐舰、潜艇等护航舰艇,更离不开远程指挥、预警、通信、补给等综合保障,而舰载机还需要训练基地、驻屯机场,等等。
“航母事业是个‘巨系统’,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戴明盟感叹,“没有海军的大转型大发展,就托不起舰载机起舞的平台,缺少任何一环,舰载机就飞不起来。”
比如,辽宁舰起飞助理陈小勇那潇洒帅气的放飞手势,在全国人民眼中是火爆的“航母Style”,而在戴明盟看来则是无数次训练配合的默契。
比如,海军某舰载机试训基地三级军士长关城雷精心维护的那条飞行跑道,留下了戴明盟驾驶“飞鲨”试飞的千百条痕迹。
还有某驱逐舰支队、某综合保障基地、某通信部队、某军代局……他们都为“飞鲨”着舰起飞贡献着各自力量,共同搭建起了戴明盟“刀尖起舞”的大舞台。
据海军领导介绍,这些年,随着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海军迈入了转型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航母和舰载机相关配套工程建设得以加快推进,大型驱逐舰、综合补给舰开始建造,现代化的多功能军港、机场陆续投入使用,某舰载机试训基地、某综合保障基地等新型部队相继组建。
“虽然发展航母、舰载战斗机起步晚,也缺乏经验,但海军上下心无旁骛,大事大抓,各项建设很快取得了初步成就。”戴明盟感慨地说。
在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采访,记者见到了来自海军航空兵的许多“老熟人”。部队政治部主任余五海告诉记者,在海军领导和机关精心组织协调下,海军各部队团结一心,积极支援航母和舰载机部队发展建设,不分彼此,不计得失,不讲条件,主动将最优秀的干部、最过硬的骨干、最有利的条件让了出来。
这些,正是戴明盟等试飞员之所以取得成功、之所以能够“刀尖劲舞”的“秘笈”。
一名舰载机试飞员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航母工程是‘国字号’工程,舰载战斗机是民族的‘争气机’”
“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研制舰载战斗机,我们拥有了‘飞鲨’,而且不比西方强国的差。”戴明盟说,他从事飞行工作25年,飞过16种机型,但要论飞机的先进性、复杂性和操作的难度,非歼-15舰载战斗机莫属。
试飞多年来,戴明盟逐渐与“飞鲨”融为一体,也和担负飞机设计、制造、保障的中航工业集团等工业部门人员结下了深厚友谊,歼-15舰载战斗机总设计师孙聪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试飞员,戴明盟自然要与飞机总设计师进行思想碰撞,交流飞行体会,提出改进意见。孙聪经常跟戴明盟开玩笑:“‘飞鲨’是我们生下的孩子,你可得把他培养成才。”
首次成功着舰那天,戴明盟刚从飞机上下来,担负现场指挥的孙聪就冲过去抱住他,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飞鲨”展翅高飞,背后凝聚着国防工业部门人员的大量心血和汗水。孙聪曾告诉记者:搞一个新飞机太难了,中国的舰载战斗机研究从无到有,直接跨越到三代机,并走在了三代机的前列,在气动布局、机动性能方面优于发达国家同类型战机,有些技术超过了他们,甚至个别技术应用在全世界都是独创。
这些成就,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一集团就能取得的。想想看,仅一项机翼折叠技术,就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将多少想独立研制舰载战斗机的国家拒之门外。
“航母工程是‘国字号’工程,舰载战斗机是民族的‘争气机’。中国航母舰载机能取得今天这个成绩,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靠国家这个大团队的努力。”戴明盟说,航母工程涵盖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各个方面,缺了哪一环都不可能搞出来。
从这个角度看,独立发展建设航母和舰载机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因为这对一个国家几乎所有工业门类,如机械工业、造船工业,以及航空产业、电子产业、信息产业、材料产业、武器装备制造业等,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飞鲨”从设计制造到实现首飞,周期缩短了40%,正是以孙聪等为代表的航母工程研制“国家队”以“飞行般的速度”履行使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真实写照。采访行将结束时,戴明盟又一次发出感叹,自己是幸运的,幸运地与“孙聪们”共处一个时代,一个能够把数代人梦想变为现实的时代,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胸怀报国理想的人,正朝着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坚定踏实地行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