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前往英国三军联合指挥与参谋学院留学的张峥,在朴茨茅斯军港第一次见到了航空母舰。
10年后,作为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舰长,他率领战友驾驭着辽宁舰进驻青岛母港。
一个人的梦想,一支军队的梦想,一个国家的梦想,就这样变成了现实!
“航母style”:一个士兵的英姿表达凌云壮志
他的背影,很酷,广为流传。他的正面,朴实,鲜为人知。
飞行甲板上,“航母style”原型之一、起飞助理陈小勇面对面地给记者演示了一遍放飞歼-15舰载机的“走你”手势。
这个手势,一夕之间风靡全国。可谁能想到,陈小勇和战友们为了放飞舰载机,练了足足两年时间。陈小勇说:“整套航母手语有30多个动作,意味着一套复杂的工作程序。”
两年蓄势,一朝飞翔。航母手语演进的历程说明一个道理:造航母难,管理使用航母更难。对此,舰长张峥形象地比喻:“好比要学一门没有老师教的课程,又进了一个不知道标准答案的考场。”
没有路,就用脚去趟。辽宁舰官兵提出一个口号:“人人都是创新者,人人都是研究员”。航空部门三级军士长翟国成,高中学历,却有3项成果正申请国家专利;曾在俄罗斯普希金海军工程学院接受培训的机电部门辅机区队长刘辉,成功对冷凝水阀门进行改进,从而使装备设计更趋完美……
据统计,截至目前,辽宁舰官兵先后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案4000多项。
创新,让“航母梦”梦想成真。从交接入列到舰载机上舰,当时许多国外军事专家预测“完成这一过程中国至少需要2年”。结果,中国人只用了两个月。
使命,就是探路。辽宁舰的官兵将“舰报”命名为《开拓者》,将舰上广播称为“开拓者之声”。
一丝不苟:如山使命锻造高素质水兵
辽宁舰上,动力中队教导员肖磊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冬天的深夜,我看到一个战士执勤归来。当时,整个机库没有其他人,但他依旧昂首挺胸、一丝不苟地走着齐步,手臂摆动擦裤缝的嚓嚓声,有节奏地响着……”
这,就是航母官兵一丝不苟精神的写照。
舰员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13个民族,来自海军潜艇、水面舰艇、航空兵、陆战队、岸防五大兵种。
在航母上,你虽然可以听到来自大江南北的不同方言,但能看到的做事标准却只有一个——航母管理条令。
在航母上,你可以领略到海军五大兵种的特质,但这些特质都被融合成了同一种航母文化——在舰上,只有我们,没有你们,更没有他们。
数据统计显示:航母上干部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8%以上,其中研究生占17.7%。但是,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素质。想要上航母,人人都要经过上舰资格认证考核。学历再高,如过不了上舰考核,一样被淘汰。
在辽宁舰,记者还看到一项特殊的考核指标:诚信。政委梅文说:“一个没有诚信的士兵,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士兵。”
记者听说这样一件事:一名战士到码头上倒垃圾。当时天色渐黑,海风很大,他打开垃圾箱时,一张车票大小的纸片被刮了出来。他马上转身去追,追了近百米抓住纸片重新扔进垃圾箱后,才回去。
这就是航母官兵的原则:自己的事必须彻底做好,不管有没有人在场监督。
航母上,管理的标准究竟有多高?窥一斑而知全豹:记者连续看了3个住舱里的不锈钢垃圾桶,外表铮亮,没发现一点污渍。
放飞梦想:为了圆梦,付出再多也值得
“上了航母,你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记者问。
“做事利索果断了!”女中尉何勰不假思索地回答。
何勰是幸运的,因为一封自荐信,从地方大学毕业的她圆了自己的“航母梦”。如今,她是辽宁舰警戒雷达分队分队长。
和何勰一样,所有航母官兵都是为了梦想而来。“干了航母,这辈子就有资格写自传了!”这句话,在辽宁舰上广为流传。
然而,为了这个梦想,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副航空长李晓勇12岁的女儿曾给他写了一封信:“爸爸,我很想你,可是我不知道你在哪里……” 这个问题,不仅李晓勇,所有航母上的官兵都难以回答。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们无法告诉家人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
“航母style”在电视曝光后,家人问陈小勇:“那个背影是不是你?” 刚开始,他一口咬定:“看错了,那不是我。”如今,爱人知道是他了,常常打电话叮嘱他:“离飞机那么近,一定要注意安全!”
“为了圆梦,付出再多也值得。”女舰员张蕊上大学时,学的专业是艺术设计。如今,在航母上,她要操控的是导航雷达。
作为班长,她现在带着一个“民族班”:两名维吾尔族战士,一名回族战士,一名汉族战士。张蕊说:“她们都是我的妹妹,我们就像一家人。”
目前,张蕊和她的战友们已经创造了3项“第一”——中国海军第一批上舰的女水兵;中国海军第一批独立值更的女舰员;中国海军第一批上航母的女舰员。
不久,舰上要组织新一轮舰员资格认证考核。“我决不能被淘汰,”张蕊说,“我还想创造一项新纪录——在航母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女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