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国防教育>>国防精英>>正文
国防精英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一世甘做淡泊人(三)
2012年09月25日  

做事响彻天地 做人淡如清风

    去世前,他强忍病痛审阅学生8万多字论文;一直念叨要给孙子、外孙写封信,却没抽出时间来

    “赶到医院时,老师已深度昏迷。我把老师的手贴在脸上,心里默默地说,老师,您像父亲那样摸摸我的头,好吗?”

    2012年9月8日,马兰基地大礼堂,“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学生钟方华哽咽难言,泪流满面。

    情深深,意切切。老师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早已融入每一名学生心中。

    唐博士是林院士的关门弟子。他给记者拿出了恩师为自己博士论文写下的评阅意见。

    评阅意见只有338个字,一笔一画,林俊德写得清清楚楚。

    这是他去世前,在病房强忍病痛读完130页、8万多字的论文后,用颤抖的手写下来的,也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手迹。

    唐博士事后才知道,林院士为他论文忙碌的时候,却“忽略”了另外一件事——

    老伴黄建琴说:“躺在病床上,老林一直念叨着,要给心爱的孙子、外孙各写一封信,却没抽出时间来写,带着遗憾走了……”

    林俊德曾内疚地对女儿说:“对不起,你是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我们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你成了我们的‘试验品’……”

    可对于自己的学生,他却个个都当做“精品”来雕刻——

    在他的工作电脑里,带过的每位学生,人人都有一个专用文件夹。每一个文件夹,都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

    给予学生的爱,林院士从来没有想过回报,因为在他眼中,“师生之谊应纯净如水”。

    他不允许师生关系掺进半点杂质。他当选为院士时,所有学生送给他的贺礼就是一只乒乓球拍。他特别喜爱,每次打球都带着它;他如此疼爱的弟子唐博士,在他去世后才第一次进他的家门——帮师母整理资料,料理后事。

    当林院士的学生是幸福的,同时也会备受“煎熬”——

    基地研究所一室张主任考上他的博士研究生后,整整苦读了8年才拿到学位。他告诉记者:林院士带的博士,平均至少需要6年才能毕业。

    一名学生做毕业论文时,先后被3次退回。历经半年艰苦修改,论文才最终过关。一次经历,影响一生。如今,这位学生以严谨治学在业内著称。

    “搞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这是林俊德生前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他的科研词典里,容不得“将就”“差不多”这样的词汇。

    正因为如此,林俊德并不是一位“高产”的老师。这么多年,他总共才带出了23名博士、硕士。

    但是,院士的身后,是群峰竞秀——他培养的学生,个个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有些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有3位当上了研究室主任。

    “老师不仅自己善于啃‘硬骨头’,也常常教导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学生唐博士说,他指导的每个学生,研究课题都是跟踪学科发展方向和重大工程应用而确定的。

    当年,林院士为了帮助他选论文课题,写了满满3页纸,从当前任务、人才培养、课题经费和论文完成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唐博士经过多年研究,目前这个项目已被列入重点科研项目规划。

    如今,林院士走了,办公楼那盏曾经夜夜明亮的灯熄灭了,试验场上再也看不到那个爱较真的老头了……

    研究所局域网上,大家悲痛声一片——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林院士的一生,是热爱祖国与执著事业的完美结合,是深厚学养与高尚品德的完美结合,是严谨作风与科学方法的完美结合。”采访中,基地研究所政委李文泉连用3个“完美结合”,表达对林院士的敬仰。

    离开基地那天,细雨霏霏。越野车在茫茫戈壁一路颠簸,记者内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纯粹,高尚,且充满力量。

主办:宁夏大学分国防教育中心 Copyright 2010-2015 宁ICP备05001458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Chrome、Firefox最新版本浏览器 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