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学科研>>科学研究工作>>正文
科学研究工作
好书推荐:《战争史笔记》
2012年04月05日  

战争史为何重要?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殷实
  时间:2011-11-22 14:33:58

    《战争史笔记》的出版,一方面是作者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战争清单”的完整呈现,另一方面,也是建立从战争史角度观察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兴衰起伏的基点的尝试。国外这类作品很多,流行较广的像《剑桥世界战争史》之类,但西方此类著作的写作和编纂,即便标明了是“世界战争史”,对同时代中国的战争也多语焉不详,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战争、和西洋无涉的战争,一般都不多提及,或者干脆不写。作为独立的文明系统,在和外部世界遭遇之前的数千年时光中,我们民族历史上的战争经验和战争教训,以及这些战争对我们的文明走向、文明价值有何影响,又怎样评估,这其实是少有人做的工作。

    战争史为何重要?从军事的角度看,可以总结成败得失,从社会、政治的角度,亦可反观军人们作为的不朽功劳或可怕破坏性。但终归,战争史主要还是折射出文明进程中的血腥和晦暗,也让我们对尚武好战、疆场英名之类的追求保持戒备。写战争史,是为了战争史不再延续,用朱增泉先生的话说,是为了长久的和平而祷告。

    标明为“笔记”而不是直接称“史”,或许是由于作者的谦逊。“笔记”的形式本身,也的确给叙述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单纯写史的学术禁忌与藩篱,而且给作者抒发心得、表达个人观点留下了余地。然而,这种看似疏朗轻松的讲述,在史料甄别、文献选取和思想态度的确立方面,其实同样是难度巨大的。书中一场接一场的战争,从起因到过程、结果,从在历史时空中的“定位”,到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哪一场不需要反复查实求证?作者又是浪漫的,心态自由的,他的自我并没有被史籍淹没,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对一些“死”的史实的极其鲜活的看法,包括对某些一些“定论”的新颖透视。在《战争史笔记·清》第35页,有这样一句话:“清朝为何称‘清’,学术界很难搞清”,这句话颇有意味。这其实正是作者对自己写作性质的一种提示:不过分纠缠有争议的史实,不在史料的迷径停留耽搁,只着重于讲清楚战争的相关条件及发展进程、结果。但是,对军事活动变化的一些特点,甚至细节,作者又是非常留意的。像对清初努尔哈赤在某地攻城时,被袁崇焕军用西洋进口的“红衣大炮”所击退一事,就比较重视。新式武器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究竟是否像史著中说得那么玄妙神奇,或者实际上起到了不同以往的作用,作者就不免要考虑再三,作军事意义上的判断。

    由于书中所涉及到的大部分战争,都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对军事斗争中的各方,作者秉持大历史视野,将其分为六类:一、统一中国固有疆域的战争,二、中国内部的民族战争,三、底层老百姓被逼上绝路之后揭竿而起的战争,四、封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战争,五、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六、外部入侵者肆意侵略中国的战争(见《后记》)。总体来看,这是以“中国史”为基础的战争史,或者说是一部“战争版”的中国史,这样的架构当然是可取的。近代中国的“国”与“族”问题,或者说是“民族国家”形成中的诸多复杂因素,如人种、民族、国民之类概念的重合与区分,往往一言难尽。学者们一般都遵从成例,依照所谓的“华-夷”秩序和朝贡、册封制度等,由“中心”而“边缘”加以描绘建构。但历史的变迁中,又屡有长时间分裂、多个政权并存,或因“番邦”融入后版图不断扩大的情况,所以,“华-夷”秩序本身的这种变量性质,未免使某些历史叙述不那么便利。“战争史”视野,则既可呈现以“中国”、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历史世界,也能涵盖横亘欧亚大陆东部的整个中华文明圈内的纷繁动荡。历代中原汉族与匈奴、突厥、回鹘、鲜卑、契丹、女真、党项、藏、蒙古、西南各族间的治乱离合,蒙元、清朝的扩张等等,都为战争史的讲述提供了不尽的素材。不过,直到作者截止的时间——辛亥革命,这部“战争史”仍可以说是标注了西元纪年的中国史,我们需要这样讲述,而不是以其他文明、其他“历史学”框架为中心的“普遍性”方法之类。

    《战争史笔记》对军事斗争中的双方,尽可能客观公允地对待,而不是以统治者、王朝的所谓“正统”秩序为纲。比如对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对入侵中原的强敌劲旅,作者一般都是注重“战争”的因果关系、成败得失,而较少顾及何者为“正宗”,何者为“造反”、“进犯”等等,这无疑克服了某种大汉族式的沙文主义倾向。同样,对农民起义,作者的态度也是中正客观的,既不局限于过去的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理论,也不像现在的某些学术研究潮流,热衷于谈愚昧性,谈破坏性,谈历史倒退,像对太平天国起义、对义和团运动的简单化否定一样。对大多数战事,作者的观察都详略得当,有惋叹,有赞赏,往往以军事家、战略家的眼光评点分析,而不是单从成败、从所谓政治“正确”的层面轻率论断。

    此外,我认为这部书还有一些值得的重视的副产品。我们目前有没有广义的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学?有没有战场考古学?有没有对历代军事家、著名战役战斗的立体研究?也许我孤陋寡闻,好像没有看到。在这部多卷本的“笔记”体战争史中,作者实际上开拓了一些可以称之为是基础性研究的新领域。比如在书中,作者对每一场大大小小战事的交代,都要同时包括对行军路线、战场位置、各方的兵力和守防部署情况,以及与今天地名的对照。这一原则,我只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见到过——此人的叙述中甚至还有对气象与路况的冗繁交代。我想,若依此为开端开掘下去,那么只要是值得研究和重视的每场古代战争,最终岂不是都可以如“全息图像”般完整呈现?

    最后一点,我认为应该算是作者在文学上的收获。可能由于大量接触文献史料,这一浩大工程下来,作者的语言更古雅,词汇更丰富,叙述也更精简明快了,在以往诗人和散文家的奔放之上,又多了一份雍容自在、端正平和。值得赞赏。


(责任编辑:杜汶纹)

主办:宁夏大学分国防教育中心 Copyright 2010-2015 宁ICP备05001458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Chrome、Firefox最新版本浏览器 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您是第
位访客